你的位置:raybet雷竞app手机版 > 新闻动态 > 作家去哪里了?_文学_行业_故事
□刘诗宇
1.“消失的作家”
近来网上流传一个提问:“为什么郭帆、冯骥、饺子都不是科班出身,但他们却能创作出最受欢迎的作品?”当《流浪地球》《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21世纪20年代的文艺“三叉戟”,成为人们讨论文艺的“口头禅”时,我想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假如这三部作品背后那些擅长经营故事的人们都再早生20年,工作于没有特效电影、没有3A游戏的年代,他们会去做什么?
导演、游戏制作人大概是做不成了,漫画家的路也不好走,因为国漫直至21世纪10年代才算形成产业链。喜欢用故事和形象的方式让想象力肆意驰骋,再为其套上一种大家都能理解的媒介外壳,给别人带来愉悦,给自己带来名声、金钱,而最重要的可能还是享受到一种“创造”的快乐——想来想去,大概没有比作家更合适的行业了。可惜他们都选择到其他行业施展才华,用图像、声音、虚拟引擎讲故事了,这就是“消失的作家”的意思。
对于观众或玩家来说,故事通过何种媒介呈现也许不重要,但对于我这种文学现场的观察者、参与者来说,难免自作多情、扼腕叹息:倘若这些人才都在文学界,该是多么让人热血沸腾的事。从这个角度看,近三十年人们讨论的文学边缘化,甚至“文学之死”,归根结底在于那些天赋异禀的人们为了更好地兑现自己的才华,像候鸟一样带着故事迁徙到了水草更丰沛的地方。
展开剩余65%2.作家的“降格”
当有天赋的人渐渐离开文学,一些怪象也就出现了。“留守”作家中的佼佼者因为失去竞争环境而与出版社、期刊、媒体形成深度共生关系,“垄断”了出版、发表、宣传、评奖方面的资源。于是,文学的境遇越糟糕,出版社、期刊越依赖他们,他们在业界的地位也就越稳固。这个过程有点像“温水煮青蛙”。这就寒了下一代人的心,于是进入文坛的人才在数量、质量上都有明显下降,这种“青黄不接”又进一步加剧格局的固化,形成恶性的循环。
在这个资源分配的倒金字塔结构中并无道德意义上的优劣对错,只是命运的齿轮一旦拨动就无法停止;而比作家队伍“萎缩”更让人担忧的,是作家的“降格”。当文学在社会上享有声誉,是一代人文化选择的主要选项时,登上文坛的人有智力和文化上的自信,自然也更容易壮怀激烈,有任重道远之感。而当文学边缘化,成为文化选择中的小众选项,新一代作家的自我认知就难免趋向日常与平庸。当代文学题材与思想的变化趋势,基本可以由此得到解释。
3.“消失的作家”还会归来
问题意识永远来源于对未来的悲观预测,但身为研究者又永远不能止步于悲天悯人。在我看来,“消失的作家”有重现之日,文学的生态也绝非一无是处。2025年电影春节档过后,所有和文化沾边的行业都为《哪吒之魔童闹海》创造的票房神话而大受触动,文学界也不例外。殊不知一将功成万骨枯,胜者通吃的背后必然有惨烈的输家。与电影行业动辄数百人的工作团队、上亿元的资金投入相比,文学创作无疑是小得不能再小的“小本生意”,如果我们承认文学终究无法追随影视、游戏行业的脚步,实现大规模、重资本的集体创作,就应该意识到小有小的好处。赚钱少意味着赔钱也少,低回报低风险至少意味着创作者和经营者承受的压力更小,创作自主性会更强。相比影视、游戏行业,这个“优点”会随着时间变化得到凸显。
由此延伸,《资本论》在阐释工业资本家的产生时,曾经在注释中引用一段关于利润和道德之关系的话,大意是只要利润够高,资本敢于犯下任何罪行。想来文学界错失了很多有天赋之人,也躲开了不少“狼子野心”之徒。从千禧年算来,文学的边缘化与小众化也算日久,这里仿佛是一个“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人心不古的呼声大概率体现着一种未见过更惨烈的竞争与博弈的幸运。总而言之,无论是感性上作家的“消失”,还是理性上文学的生态以及作家的文化选择,都是很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总体而言,我们都相信无论面临什么问题与挑战,复杂、永恒的文学性可能会黯淡,但永远不会消失。就像写书、读书的人可能越来越少,但热爱叙事和抒情的人永远存在。他们兜兜转转,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又会被这处虽然偏僻但也静谧的所在吸引。到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曾经消失的作家们,又回来了。
发布于:广东省Powered by raybet雷竞app手机版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